top of page
blog_banner-1980x300.png

【AI SOC 架構重構】從清道夫到設計師,AI 如何接管安全決策

  • 作家相片: Estrella Wei
    Estrella Wei
  • 10月17日
  • 讀畢需時 7 分鐘

作者:AIShield 編輯部 | 發稿日期:2025 年 10 月 23 日


Security Data OS
圖片出自:AIShield

AI 在資安領域一直停留在輔助角色,並非因為演算法弱,而是因為資料與架構沒被為 AI 優化。透過建立統一語意資料平面(Security Data OS),AI 能從輔助分析轉為決策核心,直接參與偵測、風險建模、政策執行與持續獵捕。本文將解析局限根因、提出架構重構思路,並輔以 KPI、落地層級與行動建議,引領 SOC 從 AI 插件走入 AI 架構時代。



一、為什麼 AI 在資安裡始終未躍升為核心


過去十年,AI 或機器學習幾乎成為資安產品的裡外標配:無論是 SIEM、EDR、SOAR,多數廠商都吹噓「我們用了 AI/ML」。但實務中,安全營運中心(SOC)日常運作的變化卻有限。


這不代表 AI 不夠強,而是其位置與架構環境對其發揮起決定性制約。當 AI 僅作為一層附加模組或外部點綴,它很難獲得全盤視角、無法進入決策流程主幹。下面我們先拆解 AI 在傳統架構中的三種典型角色,以及它們共同的局限。



二、AI 在傳統安全系統中的三種典型角色


角色形式

功能定位

核心限制

對 SOC 的負面影響

Bolt-on 模組 (附加 SIEM/EDR)

異常偵測/ 智能告警排序

資料上下文不足、 來源受限

誤報比例高、 告警難以關聯

API 點對點整合

enrichment/ workflow 自動化

缺乏全局視角、 資料時效性差

流程斷點多、 決策落差大

事後輔助分析師工具

事後 triage、 歸因、報告生成

僅在事件後才被喚醒

無法前移偵測、 策略無法主動作用


這三者的共同特徵是:AI 被動、後置。它只能在告警或事件發生後「被叫去做事情」,但不在偵測設計、風險建模、策略生成的主路徑上。結果是,AI 難以形成對整體環境的理解與前瞻性防禦能力。



三、結構性限制:AI 為何始終無法突破


要理解為什麼 AI 始終止步於輔助角色,就必須釐清其背後的結構性瓶頸。這些瓶頸使 AI 難以在 SOC 生態中真正落地。


1️⃣ 資料碎片化與可見性不足

安全資料分散在不同平台與供應商系統之間,格式不一、缺乏時間同步。即使透過 SIEM 匯整,也容易失真或遺漏。

2️⃣ 架構未為 AI 而設計

多數現有安全系統以事件導向(event-driven)為基礎,AI 僅能透過外部 API 存取局部資料,無法參與決策主幹。

3️⃣ API 延遲與資料落差

現行 API 設計並非為高頻查詢優化,導致延遲與節流問題。AI 只能依據「不完整快照」運作,難以進行實時推理。

4️⃣ 成本與效能瓶頸

長期保留高維度安全資料並供即時分析的成本過高。早期基礎設施無法支撐 AI 所需的運算密度與資料持久性。


綜上,AI 不是笨,而是被安置在看不見全貌、無法參與流程的邊緣環境。



四、突破關鍵:安全資料作業系統(Security Data OS)


既然問題不在演算法,而在資料與架構,那就得從根本重構。新一代安全架構的核心思路是:把 AI 放進資料層與決策層中,而不是附加在外部。這正是 Security Data OS 的概念 —— 一種為 AI 而設計的安全資料平面,讓 AI 成為安全生命週期的核心執行引擎。


以下是這個概念的四大核心能力:


四大核心能力包括:


核心能力

核心功能

對 SOC 的價值

統一資料平面 Unified Data Plane

整合雲端、端點、身分、網流、威脅情報,維持時間序與關聯一致性

各系統資料不再孤島,AI 可跨系統做關聯推理

即時正規化與語意層 Semantic Layer

資料在進入系統即被標準化,並附加上下文與語意標準

AI 可理解實體、關係、事件語意

實體關聯圖譜 Entity Graph

將事件/實體以圖譜方式建模,使得跨資產、跨事件的推理成為可能

AI 能追根分析、橫向關聯、因果推理

AI 原生接口 AI-native Interface

AI 可直接查詢與操作資料層,而不是透過側邊模組

減少中間件、即時決策、可審計


在這樣的體系下,AI 不只是「看到事件」的工具,而能「理解整個環境」、參與策略制定。



五、實踐方向:從「AI 輔助」到「AI 架構」


為了把 AI 融入 SOC 的每一層,我們可將其分為以下四個落地層級,使整體邏輯更清晰,便於規劃與導入。


1. 行為層(Behavioral Layer)

  • 輸入:執行行為、網路封包序列、進程樹、系統呼叫等

  • 處理與輸出:生成 root cause chains、行為模式置信度模型

  • KPI 指標:誤報率下降、平均 MTTD(偵測時間)縮短

  • 價值主張:AI 可從動態行為中學習,而非依賴靜態 signature。Triage、歸因與 root cause 分析逐步自動化。


2. 資產與風險層(Exposure Layer)

  • 輸入:資產清單、漏洞資料、雲態勢、配置弱點等

  • 處理與輸出:風險圖、暴露熱點、控制缺口優先級

  • KPI 指標:高風險未修復天數下降、風險集中區識別率提升

  • 價值主張:AI 參與環境持續盤點與風險建模,融合多源資料維持攻擊面可見性。


3. 治理與決策層(Governance Layer)

  • 輸入:組織策略、成熟度、產業法規、控制矩陣

  • 處理與輸出:政策建議、控制優先順序、合規建議

  • KPI 指標:Policy-to-Execution Gap(策略到執行落差)縮短

  • 價值主張:AI 可根據策略與成熟度自動生成控制優先序,讓策略與執行更一致。


4. 外部威脅層(Attack Surface Layer)

  • 輸入:外部威脅情報、資安通報、MITRE ATT&CK 技術映射

  • 處理與輸出:獵捕線索、風險關聯、動作建議

  • KPI 指標:主動偵測命中率、重複事件率下降

  • 價值主張:AI 將威脅情報轉化為具體行動建議,從被動回應走向持續獵捕(continuous hunting)


這四層共同構成 AI-Native Security Architecture —— 一套為 AI 設計、可持續演化的安全作業環境。



AI 原生安全營運中心流程
圖片出自:AIShield


六、從理念到落地:AI 驅動安全的四條必要條件


要讓 AI 真正從「輔助工具」升級為「安全引擎」,必須做到以下四點:


條件

技術內涵

可檢核指標

意義

持續可見性 Continuous Visibility

AI 能即時看到環境變化

能否在 60 秒內查出某實體 30/60/90 天行為

AI 不是看過去,而是持續感知

自適應偵測 Adaptive Detection

模型能動態更新與強化

偵測模型可無中斷滾動更新

不依賴固定規則,可隨威脅進化

情資驅動獵捕 Intelligence-driven Hunting

情資主動關聯與探索

外部情資自動對應內部攻擊面

不只是查資料庫,而是主動找線索

上下文增強 Contextual Augmentation

AI 補充事件背景、歷史行為、關聯圖譜

每則告警自動帶出實體、增強關係、脈絡建議

告警不再孤立,而是有語意、有脈絡、有建議

當這四項條件同時滿足,AI 才能從「反應工具」演進為「決策引擎」。


七、迷思、澄清與風險解析


即便這樣的架構藍圖很吸引,也常會碰到以下疑問或誤區,我們在此先澄清:


迷思:多換模型就能解決一切

澄清:模型更強固然重要,但若資料層持續碎片化、語意不一致,模型仍只能看見局部而無法推理全景。


迷思:API 串接 + workflow 自動化就是 AI SOC

澄清:那是流程自動化的一種形式,不等於 AI 參與決策。決策層必須與語意資料層整合,才能真正讓 AI 做主。


風險:過度信任 AI 決策

在初期導入階段,應設置人機協作門檻,採用「人為審定+AI 建議」雙軌機制,確保策略安全正確。


風險:治理、法規與審計空缺

AI 進入決策核心後,必須保留審計軌跡與決策記錄(decision logs),以符合合規要求與稽核審查。



八、落地路徑與步驟建議


實際推動這樣的架構不是一步到位,而應採循序漸進的策略。


以下是一條可行的最小可行路徑(MVP 路徑):


  1. 資料盤點與整合啟動

    • 列出現有資料來源(端點、網流、身分)

    • 建立中繼層或資料匯流層,做初步正規化

  2. 語意層與標準語彙定義

    • 定義實體種類、關係類型、事件語意標籤

    • 建立基本語意模型

  3. 初版圖譜構建與查詢能力

    • 利用圖譜框架(如 Neo4j、JanusGraph 等)建構初始實體圖

    • 實作基本查詢與跨資產關聯能力

  4. AI-native 接口與初版決策模組

    • 讓 AI Agent 或模型直接查詢語意資料層

    • 從行為層、風險層的初版模型開始做輔助決策

  5. 迭代優化與人機協作機制

    • 監控 KPI(誤報率、MTTD、策略落差等)

    • 引入人為審定、回饋機制,不斷調整 AI 模型與架構設計

  6. 全面推進與治理機制落地

    • 擴充至治理層、外部情資層

    • 加入審計/記錄系統、決策可解釋性模組


九、常見問答(FAQ)


問題

答案

已經有 SIEM、EDR,要不要重做?

不一定重做。可先從資料整合層入手,在現有工具上鋪設統一平面、語意層與圖譜層。

Security Data OS 跟 SOAR 有什麼不同?

SOAR 偏流程導向、自動化執行;Security Data OS 偏資料與決策導向,AI 能直接操作資料層做推理。

導入的門檻高嗎?

要有資料整合能力、圖譜引擎與 AI 查詢接口能力,但可以分階段導入,先做 MVP 再擴張。

合規、稽核怎麼做?

要在決策層保留決策記錄、審計軌跡、模型版本與決策理由記錄,確保可稽查與可回溯。

對中小型企業適合嗎?

可以從簡化版入手(只整合最核心資料來源、做簡易語意層/圖譜查詢),漸進布建。


十、結語:AI 不只是後勤,而是 SOC 的作業核心


AI 在資安領域的真正突破,並非源自更複雜的模型,而是從資料與架構出發的重構。當安全資料具備可見性、一致語意與跨系統連結,AI 才能真正參與偵測、決策、控制執行與獵捕邏輯。


這是一條從 AI 輔助邁向 AI 架構的必經之路。AI 不再是 SOC 的清道夫工具,而是 SOC 的設計者與決策中樞。



檢視你的 SOC 是否已準備好迎接 AI 架構化轉型




重新思考 AI 在 SOC 的角色。從輔助工具,走向架構中樞。


bottom of page